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发展生态旅游 共享生态之美

时间:2023-08-14 05:59:15     来源:光明网

【专家点评】

作者:苏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生态旅游是近些年旅游行业的热门话题。不少人认为在真山真水中游山玩水就是“生态旅游”了,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有一句话可以形象表达生态旅游的定义:“进去只留下脚印、出来只带走照片、给社区带去福利”。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具备三方面特征: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在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区域进行的增智健身的体验或教育活动,需要特定路线及人力资源、专业设备等要素支撑,而不一定需要优美的景观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旅游活动本身是环境友好的;能使当地社区公平分享旅游收益。


(资料图)

依照这样的定义,在多数以自然风光为主体但人工色彩过浓的旅游景区,难以发展真正的生态旅游。从世界范围来看,规模较大、管理完善的生态旅游大多与自然保护地有关,这是因为自然保护地集中了较高价值的生态资源、较完善的科研科普设施和较多的体验活动。不过,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中,目前大多数旅游活动仍然是大众观光旅游。一些国家公园以特许经营形式开展的生态旅游仍然是竹筏漂流等常规活动,并不符合生态旅游的特征。但从潜力来看,中国的国家公园具有“四个最”,即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显然是开展生态旅游条件最好的区域。

必须认识到,生态旅游不一定需要现代化基础设施,却需要科研基础、人力资源、专用设备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相比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在线路、节点上的要求更高,对旅游活动的环境友好性要求也更高,这是因为对国家公园而言生态保护第一;同时,生态旅游需要在绝对生态保护和人身安全前提下开发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吸引物,需要前期充分的科研和科普工作打底。与线路配合,生态旅游对向导的专业水平也有更高要求,需掌握生态、野外救援等专业知识。以正在创建国家公园的广东丹霞山为例,就有十余个以高校研究生为主体的研学导师和专业志愿者团队支撑其业态。

生态旅游主要依靠生态因素作为旅游吸引物和增值依托,应通过延长停留时间、提高单客产值来实现发展。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其产业要素和盈利模式应作出相应调整,旅游行业的一些传统标准也应积极调整。例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中,将交通列为第一要素,尤其5A级旅游区对交通要求相当高。在与之配套的《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中,对机场、客流量等的要求很可能与生态保护要求相悖。为了规范可能涉及国家高价值生态区域的业态发展,需要实行真正的特许经营制度。

这方面的转型虽然见效慢,但行者能至。三江源国家公园已试点开展了4年生态旅游特许经营,在黄河源区基本体现了生态旅游及支撑其规范发展的特许经营制度的全部特征,当地社区也初步共享了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也积极进行着从大众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的转型,推动全域全员转型发展科普研学、自然教育、运动康养等形式的生态旅游,还完善了科考线路、科普解说系统,研发了“夜观丹霞秘境”“国宝丹霞”等200多个课程,并建立了志愿者参与机制,实现了当地居民惠益分享:多数民宿经营者通过有组织学习,能转型成为科学向导,其民宿随之成为生态旅游特色民宿。目前,在丹霞山年接待的300万人次旅游者中,约1/10会停留过夜并成为生态旅游者,显著提高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产出,使得丹霞山的生态产品价值成为旅游业的首要增值因素。

目前,在我国国家公园体系优先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已经成熟,推动大众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型的条件也已经成熟。依托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中国国家公园必然会引领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周梦爽、王美莹、王斯敏)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4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签: